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 《古兰经》教导我们说:“你应当奉你的创造主的名义而宣读,他曾用血块创造人。你应当宣读,你的主是最尊严的,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96∶1-5)真主要我们学习认识,穆圣在接到启示之后立即向愚昧无知挑战,穆圣要我们重视学习,明辨是非,探求真理,从而传播伊斯兰文化,作好“顿亚”中的“海里凡”。 学习是每个穆斯林的天职,伊斯兰教把学习强调到主命的位置。穆圣说:“求学对每个男女穆斯林是主命”,“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并将知识和伊斯兰教的五功(念、礼、斋、课、朝)视为同等地位。伊斯兰教重视求知,不仅是为了宗教发展,也是国家、民族繁荣和振兴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古兰经》是一切知识和学问的源泉,我们穆斯林首先要学好《古兰经》,《古兰经》有它独特的文风及许许多多的文化科学知识,是文化知道的宝库。上述这些是经训对待知识和学问的态度,对待学习宗教知识的态度。圣训中有这样一段传述:一天艾乃思·本·马立克在穆圣面前表扬一个人,穆圣问他:“他的知识如何?”艾乃思·本·马立克说:“真主的使者啊,他的功修如何如何好,他的优点如何如何多,他的品貌如何如何好。”穆圣又问到:“他的知识如何。”大家说“真主的使者啊,我们都赞扬他的宗教功修,你却追问我们他的知识如何。”穆圣说道:“一个孜孜不倦礼拜的愚人,由于他的无知而遭到的不幸远比一个无耻之徒的放肆还要严重。人们接近真主的程度如何,只是依据他们的智力知识的能量来决定。”据欧麦尔传述:有一天真主的使者去清真寺,看见两伙人,一伙人从事礼拜,一伙人讨论学术。于是使者就对身边的人说:“两伙人都行得其正。而研究学问的人。实在胜过礼拜的人。因为礼拜的人,志在祈求他所需求的东西,然而必须得到真主所喜,才能赐予,如真主不喜,就不赐予。至于研究学问的人,在学习中就能使自己获益,并且又能教授无知的人,因而比较贵重。” 上述两段传述说明了伊斯兰教倡导穆斯林学习知识,也说明了学习对于穆斯林是何等的重要。经训要求我们学习的并不局限于宗教知识,而是包括人类历史所创造的所有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及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益的所有知识。实践证明,人的智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人不学习,即使有良好的天赋也将一事无成,中国古代有许多刻苦学习的范例如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都为世代人们乐道,可见刻苦学习是对人天赋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 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这就是一个人瞬间的一生,这中间的时光或短或长,就是生命的过程。我们信奉伊斯兰,我们生命的始终,就是认主独一,同时孝敬父母也是遵从主命。真主在尊贵的《古兰经》中说:“你的主曾下令说:你们应当只崇拜他,应当孝敬父母。如果他们中的一人或者两人在你的堂上达到老迈,那末,你不要对他俩说:‘呸!’不要喝斥他俩,你应当对他俩说有礼貌的话。你应当毕恭毕敬地服侍他俩,你应当说:‘我的主啊!求你怜悯他俩,就象我年幼时他俩养育我那样’”(17∶23-24)。这节启示在要求人们崇拜真主之后,立即提到孝敬父母,可见孝敬父母在伊斯兰教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敬主拜主是天道之首,孝敬父母是人道之首。二者缺一不可,穆斯林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孝敬父母必须身体力行,不可稍懈。 死是真主制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人一旦到了老年,体力减退了,精力匮乏了,收入减少了,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子女的照顾和服侍;而子女们能否在这个紧要当头孝敬父母,则反映出他们在天道和人道上的素质。真主在《古兰经》中说:“你们当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当孝敬父母,当优待亲戚,当怜恤孤儿,当救济贫民,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当款待旅客,当宽待奴仆。真主的确不喜爱傲慢的人,矜夸的人。”(4∶36)。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上任何其他的爱都无法超越的。人生三件事情不能等:孝敬父母不能等;做好事不能等;说好话不能等。 伊斯兰教法规定:子女赡养父母的责任大致有十项: 1.如果父母需要饮食,子女应及时供应; 2.如果父母缺衣少穿,子女应设法供给; 3.如果父母生活不能自理,子女应适时解决; 4.如果父母呼唤子女,子女应立即回答; 5.如果父母令子女做某件事,若没有违法之嫌,子女应立 即完成; 6.子女对父母说话要委婉轻柔,禁止蛮横无理; 7.不要借父母的名义做不正当的事情; 8.与父母同行,应步行其后; 9.以父母所喜为自己所喜,以父母所憎为自己所憎; 10.应为父母和自己时常向伟大的真主求恕饶,应说:主啊!求你怜悯 他俩,就象我年幼时他俩养育我一样。 人伦方面,世间最神圣、最纯洁、最善良的就是母爱,它是任何爱都无法比拟的。 真主在《古兰经》中教导我们:“我曾命人孝敬父母——他母亲弱上加弱地怀着他,他的断乳,是在两年之中——〔我说〕:“你应当感谢我和你的父母;惟我是最后的归宿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 施舍是伊斯兰教所倡导的善行之一,其产生的社会作用在于扶困济贫。它是伊斯兰教意识形态中的道德水准,同时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古兰经》和“圣训”中关于这方面的教导很多,因而,作为一个穆斯林,我们应当模范地遵守,做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好事必须做好,实事必须落实,才能发挥出社会效益,“扶困济贫”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执行不当,掺有私心杂念,也容易出现相反的结果。 首先要有一个端正的举意,即:为主道而施舍,这是施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那些有正确信仰的人,行善才有动力,他们的行为才是高尚的行为,才能得到真主的喜悦。“扶困济贫”是为了帮助别人走出困境,自己富有了,仍然要省吃俭用,拿出一部分钱财物品去帮助那些生活有困难的人度过难关,这是人情、友情、亲情的充分体现,培养了人们的互助精神。我们应该做到:像真主慈悯我们那样去体恤、帮助穷人和有难处的人。如果向别人出散就自以为高人一等,任意呵斥,态度傲慢,令人难以接受,这是万万使不得的。 施舍应该是出于自觉自愿的,不受任何压力,不相互攀比,量力而行。拿出连心的财帛,是一件难以割舍的事,但只要明白了它的深刻内涵,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施舍还应该是无条件的,千万不要指望回报。有的人帮助别人以后,就希望对方感恩戴德,并在适当时候给予报偿,这样就把出散变成了交易,本来“扶困济贫”是高尚行为,但却变成了唯利是图的“市侩”做法。 施舍应是暗美的,是诚心实意的,不应该到处显夸,沽名钓誉。正如穆圣(求主赐福之)所形容的:“他的右手施舍,左手不知道。”“扶困济贫”培养了我们的同情怜悯之心,宽容理解之心,虔诚敬畏之心。在慈善、公益和正义的事业中慷慨解囊,追求道德修养和意境的升华。真主在《古兰经》中教导我们:“敬畏的人,在康乐时施舍,在艰难时也施舍,且能抑怒、又能恕人。真主是喜爱行善者的。”(3∶134)伊斯兰教把施舍提到了信仰的高度,是评价一个人的信仰是否真诚的标准之一。我们每个人的财帛都是真主的恩赐,分舍真主所赐予的财帛是“主命”,也是每个穆民的应尽义务,因而在施舍时要和颜悦色,要使受施舍者心灵得到安慰,而不是诚惶诚恐。大大方方去施舍,脚踏实地行善事,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把伊斯兰教“扶困济贫”的美德发扬光大。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 世人皆向往人生过得宁静、平安、富裕而其乐融融,也都想保持稳重儒雅而得体,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人生道路上,总是会有大小不等的坎坷、灾难和不顺心的事前来问津,有时甚至使人身处绝境,处此情况下,稍有不慎就会乱了方寸,自卑、忧郁、失望一齐向你袭来,甚或逼得人们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穆斯林应该怎样对付和驾驭这些烦心事呢?我认为首先应该认识到这是真主对人们的考验。真主说:“我必以些微的恐怖和饥馑,以及资产、生命、收获等的损失,试验你们,你当向坚忍的人报喜。”(2∶155)这就是说,当我们面对各种磨难的考验时只有忍耐,同时祈求广恩的真主使自己尽快地从困境中摆脱出来,这时绝不能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或失去控制,而应当冷静,因为冷静能出智慧,并且要拒绝自卑、忧郁和失望,更不要因为时运不济而郁郁寡欢,因为愁肠满腹是会把人的精神搞垮的。 真主说:“我确已发现他是坚忍的。那仆人真优美!他确是归依真主的。”(38∶44)这节经文中的“他”能以坚忍而博主的喜仆人是谁呢?就是忍耐模范艾优布圣人,他曾遭受子女死亡,财产损失殆尽,加上身患重病,全身溃烂,以致恶臭难闻,亲朋离散、邻里远避,身边只剩妻子一人,处此境地,恶魔还装扮成医生来诱劝他说:“只要你不再赞念真主,我就能治好你的病。”但却遭到艾优布严厉斥责:“呸!我受真主几十年宏恩,现在只受几年病痛,这算什么,要我悖逆真主,这绝对办不到。”病魔和恶魔双重折磨他数年之久,直到临危,他敬畏、感赞真主和为真主坚忍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后来真主恩泽他家涌泉,使他沐浴和饮用后很快得以康复,又慈悯他重建家园,儿孙满堂,安享晚年。所以真主说:“那是由我降下的慈恩,也是由于教诲有理智的人们。”(38∶43)故此,我们应从真主的教诲中得到启迪,应当运用理智去对付和克服磨难。 昔日真主的使者优努斯,因一念之差拈阄失败,而被巨鱼吞入腹中,在这九死一生之危急时刻,他仍然坚持念念不忘赞颂真主,由于得到真主的慈恩,方幸免葬身鱼腹,而且被仁慈的真主派去教化十多万民众。故而,我们面对磨难只要努力了,就得自信地说:“我们确是真主所有的,我们必定只归依他。这等人,是蒙真主的祜礻右和慈恩的;这等人,确是遵循正道。”(2∶156-157)从真主的谆谆教诲中,我们可知忍耐这一品行是非常高贵的,但也是难耐而痛苦的,从忍字的结构上便可想而知人们在心灵和精神上要经受多么大的刺激及痛苦,还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 (作者:刘学强) 善恶问题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尽管不同社会,不同时代对善恶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释,但抑恶扬善,劝善戒恶一直是各个社会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众所周知,做一个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劝善戒恶,弘扬正气”正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中国自古就是崇尚正义的国家,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义”占了极大的比重。所谓“义”,《吕氏春秋》中说:“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正由于义的存在及其存在价值,才出现了伸张正义、惩恶扬善、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社会发展到今天,也实践证明了,只有社会的每个成员力尽劝善戒恶的义务,社会才能正气长,邪气消,和谐安定,刚健奋发,充满向上的生气。因此,一个社会不仅需要礼仪、法规,更需要一大批劝善戒恶的人。 对此,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不仅自己要仁慈、行善戒恶,还要劝人为善、戒人做恶。《古兰经》告诫我们说:“真主的确命人公平、行善、施济亲戚,并禁人淫乱、作恶事、霸道;他劝戒你们,以便你们记取教诲。”(16∶90)又说:“你们中当有一部分人,导人于至善,并劝善戒恶;这等人,确是成功的。”(3∶104)据艾布·赛尔德传述:穆圣曾警告圣门弟子说:“你们当谨防坐在大路上”。大家说:“真主的使者啊!我们常坐在路边谈话,不然我们则无处可坐”。穆圣说:“倘若如此,你们则须尽到大路的责任。”大家问:“真主的使者啊!大路的责任是什么?”穆圣回答说:“低头俯视,制止罪恶,回答致安词,命人行善,止人作恶。”即走在路上,非礼勿视回答“赛俩目”,更重要的是路遇罪恶,应挺身制止。由此可见,劝善戒恶是我们履行社会职责的体现。 然而,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少人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发生了裂变,更加趋向于自私自利。生活中的人以“好人”自居。面对坏人坏事则采取消极应对或退缩躲避的办法,坚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则,甘当“和事佬”,试想,这种人是好人吗?非也,正是由于这些“好人”的怯懦或冷漠,才导致天下的坏事不断地发生,坏人肆意猖狂。由此可见,天下坏事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坏人做坏事,二是“好人”的容忍、坐视、甚至默许坏人做坏事。因此,我们认为,坏事固然是坏人做出来的,而“好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没有履行劝善戒恶,伸张正义的职责。伊斯兰教认为,面对罪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则等同于助恶人之威,与恶人同流合污。《古兰经》告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 尊贵的《古兰经》云:“你当以善待人,象真主以善待你一样。”(28∶77)仁慈的真主谕示的“当以善待人”就是要待人以善心,待人以善言,待人以善举,处世待人要以善为本,以宽厚为怀,这正是人们必须认真学习的真主的崇高德性之一。真主赐予人们万般恩泽,但人们仍然会犯这样或那样的过失和罪恶,当人们省悟之后,只要诚恳地向真主作深刻的“讨白”,并能悔过自新,永不再犯,就有望得到真主宽宏的饶恕。所以,人们应该从尊大真主怎样对待自己上得到启迪,当以善待人。 广恩的真主教导我们:“当孝敬父母,当优待亲戚,当怜恤孤儿,当救济贫民,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当款待旅客,当宽待奴仆。真主的确不喜爱傲慢的、矜夸的人。”(4∶36)以上经文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即何为“以善待人”。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广泛的,从家庭到社会,无论亲与疏,亲到血脉相承的生身父母,疏到素不相识的路人;更不论贫与贱,由孤儿到穷人,可以说关联到人生旅程中所接触到的方方面面的人。在对待上,无论是孝敬、优待和怜恤,也无论是救济、亲爱、款待或宽待,虽在方式、方法和程度上略有差别,但其中共同体现了“善待”的真意。尤其是对那些赤贫者、残疾者和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弱势群体,更需要我们的关怀和帮助,亦更需要我们善待。在与人相处相交中,绝不可以凭自己主观印象和个人情感的好恶对待人,更不能高傲自大,麻木不仁,缺少怜恤和同情心。因为待人处世的优与劣、善与恶,不但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人格、道德和修养,同时,也是对正信的验证和表白。一个虔诚敬畏真主的信士,他同时也应该是个温、良、恭、俭、让的清廉者,也必然会以善待人。试想,一个悖逆不孝,连自己的双亲都不能善待的人,他还能善待其他的人吗?因此,作为一名富有爱心、真心、诚心的人,是不耻于与这种人交往的,因为他或她悖逆了真主的教诲,是没有人格的,是忘恩负义者,这种人如果不及时悔过自新,最终会走向孤独和被人鄙视的悲哀结局,等待他们的将是末日的惩罚。 人是孤恩的,也是浮躁而吝啬的,所以,真主自创造人祖阿丹以来,便不断地派遣使者来教化人、引导人。作为穆斯林,决不能辜负真主的慈恩和教诲,应当竭诚实践真主的教诲,经常检查参悟,纠正和克服自己的失误和缺点,不断鞭策和激励自己,作一个堂堂正正的清廉者,并在生活中以慎谨谦恭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去实践真主的教诲。任何人,无论贫富,都企盼能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 清高的真主在《古兰经》中说:“敬畏的人,在康乐时施舍,在艰难时也施舍,且能抑怒,又能恕人。真主是喜爱行善者的。”(古兰经3∶134)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容易,要做到宽恕别人则更难。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有人为了一己之得失舌剑唇枪;有人为了生意上的一点利益而拳脚相加;有人为了报复而不惜将他人致于死地而后快⋯⋯诚然,人与人之间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是是非非,然而,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现代人精神文明的表现,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关键之所在!那么,要想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伤害者与被伤害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具有宽恕这种美德!要具备这样的美德就必须本着人人平等、互相尊重的原则。这也是伊斯兰教所倡导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古兰经》说:“信士们皆为教胞,故你们应当排解教胞间的纷争,你们当敬畏真主,以便你们蒙主的怜恤。”(49∶10) 穆圣说:“不敬老爱幼者就不是穆斯林。”法学家艾布来思说:不懂得宽恕的人永远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 人者,人恒敬之。 有一次,一个不信教者手举宝剑,突然冲向穆圣并大喊道:“穆罕默德!看今天谁来保护你!”穆圣冷静的回答:“是真主在保护我!”此言一出,如晴天霹雳震住了对方,使其放下了手中的宝剑,穆圣拾起宝剑说:“如果我要杀你,谁来保护你呢?你归信吧!你作证真主独一,我是真主的使者。”那人说:“你要杀就杀,我不归信。”然后穆圣不但没有伤害他,反而把宝剑还给了他并和蔼的说:“你走吧!”这个人拿着宝剑,心中对穆圣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逢人便讲:“我见过人类中最优秀、最伟大的人!” 穆圣就是真主给我们派遣的榜样和一切美德的化身!真主表扬穆圣说:“你确是具备一种伟大的性格的。”(68∶4)又说:“希望真主和末日,并且多多记念真主者,你们有使者可以作为他们的优良模范。”(33∶21) 处理好伤害和被伤害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互相谦让。人只要活着就要和人共处,难免彼此间有些磕磕碰碰,出现伤害和被伤害的插曲。这不足为怪,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互相了解,互相谦让。穆圣说:“你们应当远避愤怒,因为,它能点燃人们心中仇恨的烈火。你们中最好的人是生气慢,熄气快的人。”又说:“大力士不是勇士,真正的勇士是在愤怒时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穆圣正是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古兰经》的教诲。《古兰经》说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 每个有良知的人,尤其是为人父母和为人师长者,都应尽到为亲为师的责任。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准绳,关心教育子女和穆斯林青少年。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好好做人,使他们在思想上得到提纯和升华。让他们和善良的人们接触,使他们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为人生在世,社交往来难免要交朋友,然而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是非常重要的,穆圣说:“人易随友人之道,故应注意结交之人。”又说:“与善人相交或与恶人相交,如同与贩麝香的人或与铁匠(拉风箱者)相交。贩麝香者,要么你受其惠赠,要么你买一点麝香,或嗅到香味;而铁匠,或他烧你的衣服,或你嗅到恶气。”这两段“圣训”提醒我们,朋友之间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所以不能滥交朋友。要广交有德之朋,拒绝无义之友。交善良的朋友就会使你的心灵纯洁,品德高尚,反之,若结交邪恶的人做朋友,定会败坏你的品德,扭曲你的心灵,使你迷失方向走入歧途。因此交友必须要谨慎。 因为一切相识、相知的人未必都能成为朋友。作为一个有正信的穆斯林,应听从真主的命令,寻找能使自己两世受益的朋 友。 至仁至慈的真主为了拯救他所喜悦的穆斯林脱离苦海,并使他们与陷入罪恶的人区别开来,同真主喜悦的人为友,故在《古兰经》中教诲 众信士:“信道的人们啊!你们要敬畏真主,要和诚实的人在一起。”(9∶119)。《古兰经》又启示:“在那日,一般朋友将互相仇视,惟敬畏者则不然。”(43∶67)。《古兰经》是真主的语言,是伊斯兰教第一立法准则,所以其中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前面的经典节文明确说出了两种不同朋友的不同表现。如果所结交的朋友是一群举止粗野、凶狠狡猾、高傲自大的骗子等形形色色的罪人的话,定会给与他们为友的人带来灾祸,对这样的人应遵主命而避开。真主在《古兰经》中启示:“你应当避开那违背我的教诲,且只欲享今世生活者;那是他们的知识程度。你的主,确是全知背离正道者的,也是全知遵循正道者的”(53∶29-30)。因为类似这样的朋友,自身不去认主,不记念自己的养主,这种人只崇拜现世,纵容欲望,故真主命令避开这等人。否则,正如上引经文所说:“在那日,一般朋友将互相仇视。”出卖自己的朋友,并嫁祸于他。又说:“你们不要倾向不义的人,以免遭受火刑。除真主外,你们绝无保护者,然后,你们不能获得援助。”(11∶113) 反之,如果所交的朋友是真主所指示和褒奖的信士,敬畏的人,诚实的人。那么,这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人心者得天下”⋯⋯无数的古人遗训告诉我们:人心团结与否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否;一个人有没有好的人际关系决定着他能成功与否。每个人都想成功,每个人都想在苦闷时及时得到朋友的安慰,每个人都想在危难时有朋友挺身而出与自己同舟共济⋯⋯而对这些“成功”、“安慰”和“同舟共济”等福份,在每个时代的每个群体中总有人得不到。我们不得不说,人们的交友方式存在着问题,交友原则发生了畸形。 自古人们的交友原则很多,总结一下,正确而最重要的有三个:第一,对朋友要“真”、“善”。所谓“真”,就是真诚,要肝胆相照、真诚无私。不能见风使舵,看人下菜碟,而应以心换心,不能尔虞我诈,更不能坑蒙拐骗。这个“真”反映在心态上,是对朋友真心实意;反映在行动上,是能给朋友以真情实利(不是意,而是利)。每个人交朋结友的主要动机之一,就是企望从交友中获得实利,所以我们应与朋友患难与共、同甘共苦。在朋友面前不唱高调,不说大话,使双方都能在实实在在的友谊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裨益。真主描述忠诚待友的信士说:“他们虽有急需,也愿把自己所有的让给那些教胞。”(59∶9) 当然,对朋友“真”还包括很多方面,诸如:关心朋友的朋友、亲属及与朋友有关的人。对他们的关心,比关心朋友本身更能给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包括对朋友的谦虚态度至死不渝,即使自己地位升高,权力扩展亦然。由于时过境迁而轻视自己的朋友是一种卑劣行为。对朋友“真”,还有不去倾听不利于朋友的传言、不与朋友的敌人结交等。 所谓“善”,就是公正的善待朋友。谈论一个人不能带有偏见,不能因为片面原因而美化一个人,也不能因为片面原因而妄加诋毁一个人。朋友偶尔做出错事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看待这样的事。流水尚有清浊时与朋友交往自然不可能事事顺心,这就需要我们既要“爱其清”,又要“容其浊”,及时原谅朋友的过错。真主说:“敬畏的人,在康乐时施舍,在艰难时也施舍,且能抑怒、又能恕人。真主是喜爱行善者的。”(3∶134)中国古代的“管鲍之交”,之所以成为美谈而为后人所效仿,就是因为鲍叔牙在与管仲交往时显出其特有的宽容大度,既爱管仲之清,又容管仲之浊。年轻时的管鲍同在一个军队作战。鲍叔牙每次都是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而管仲却退却在前,冲锋在后。有人说管仲是怕死鬼,鲍叔牙向大家解释说:“管仲家有老母,怕战死沙场无人奉养。”管仲曾感慨的对人
一、暗中默默为穆斯林兄弟做祈祷 穆圣(愿主福安之)说: “每当穆斯林暗中默默为穆斯林兄弟做祈祷时,委任的天使就会念“阿米乃”,并且祝福他得到类似的回赐” 天下信士皆兄弟,伊斯兰要求穆斯林之间互相关爱!伊本·欧麦尔传述,穆圣说“穆斯林彼此是弟兄,所以不该欺压他的兄弟,也不应把他交给压迫者。 满足穆斯林兄弟的需求,真主则满足他的需求;解除穆斯林兄弟的困难,真主在末日解除他的困难;掩盖穆斯林兄弟的缺陷者,真主会掩盖他的缺陷。 二、等待礼拜者 穆圣(愿主福安之)说: “天使们祝福身持小净且一直在礼拜之处等待礼拜者,他们向主祈祷说“主啊!请你饶恕他;主啊!请你赐福他。” 伊斯兰鼓励人们心系清真寺,要求在其中参加集体礼拜,穆圣说“参加集体拜强于在家或在市场上单独礼拜二十五倍。 谁完完美美地洗了小净,并且来清真寺只是为了礼拜,那么他每走一步,真主就以此提升他一个品级,抹去他一个错误,直到他进入清真寺,入清真寺之后,他只要携带小净等待礼下一拜,那么就等于他在礼拜。 他只要在礼拜之处,天使会一直为他向主祷告‘主啊!饶恕他吧。主啊!赐福他吧。” 三、乐善好施者 艾布·胡莱勒传述,穆圣说: “每天黎明有两位天使降临人间,其中一位说‘主啊!你赏赐慷慨施舍者后继有福!另一位则说:‘主啊!求你让那吝啬者倾家荡产吧!” 真主说“为主道而施舍财产的人,如同(播下)一粒谷种,发出七穗,每穗结出一百粒谷子,真主加倍地报酬回赐他所意欲乐意的人,真主是宽大的,是全知的。” 四、礼拜时最好的班次是第一班 穆圣(愿主福安之)说: “真主和天使们祝福礼拜时站在第一班的人,圣门弟子问到第二班做礼拜的人,穆圣回答说“第二班礼拜的人同样会得到祝福” 伊斯兰要求男人礼拜时往前面站,穆圣教导我们:男人最好的班次是第一班,最差的是最后一班;女人最好的班次是最后一班,最差的是第一班。 穆圣说“假若人们知道召人礼拜和站在第一班的尊贵,而他们只有抽签才能得到这种尊贵,他们就一定会争先抽签” 五、礼拜时念阿米乃 穆圣(愿主福安之)说: “谁若在礼拜中念‘阿米乃’,而天使也念‘阿米乃’,当他们的祈祷相互吻合时,他以往的罪过将会被饶恕。” 阿米乃:即“主啊!你接受我们的善功” 穆斯林应该经常向主祈祷,古兰经说“如果我的仆人询问我的情状,你就告诉他们:我确是临近的,确是答应祈祷者的祈祷的。当他祈祷我的时候,教他们答应我,信仰我,以便他们
诚信、宽容——穆斯林应有的道德品质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全新的历史时期。感赞真主,我们穆斯林通过辛勤劳动、合法经营,经济条件不断改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另人担忧的现象,尤其是拜金主义,不守信用等,其不良影响不可低估,因此,我们穆斯林在坚定信仰的同时,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发扬伊斯兰教诚信、宽容的优良传统。 穆圣说:“我被派遣是为了完善一切美德。”曾有人问穆圣:“最能使人们进入乐园的是什么?”穆圣说:“敬畏真主和美德。” 归信、敬畏真主是宇宙万物独具完美德性的创造者,这种信仰是穆斯林道德修养所必须的首要因素,正是这种纯正的信仰才陶冶了穆斯林的高尚道德情操,并指导着穆斯林的思想和言行。虔诚的信仰和高尚的美德是相辅相成的。信仰只有在美德的保护下,才能尽善尽美;而美德只有在信仰的指导下才能发扬光大。鉴于此,虔诚的穆斯林在今世生活的考验中必须牢牢保持自己的纯洁信仰,并以高尚美德情操同周围的人共事交往,以便取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在社会生活中,伊斯兰教提倡的美德不胜枚举,其中“言行一致,诚实宽厚”是穆斯林最基本的待人规范,因为在穆斯林的心目中,只有敬畏真主、为人诚实才是正义,才是信仰的基石和存在的支柱。清高的真主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要敬畏真主,要和诚实的人在一起。”(9:119) 既然诚实是穆斯林必备的美德,我们就必须以诚实为人生的准则,不让虚伪损害我们的信仰,败坏我们的道德和善功。因为撒谎、虚伪会使一个人脱离正信,诱导人们放荡不义,而放荡不义是通向火狱的道路。穆圣说:“诚实导人行善,行善导人进乐园;虚伪引诱人淫乱,淫乱导人进火狱。” 诚实不仅是获得真主喜悦和丰硕回赐的基础,也是获得现实生活中成功的必备条件,它可帮助你事业成功兴旺,不受邪恶侵扰,从而获得两世的平安。正如真主的使者教导我们说:“你们要诚实,如果你们在诚实中看见了危险,那么,其中就有安全。” 我们的至圣自幼就以诚实忠厚著称,被人们称为“艾敏”(诚实的人)。他从不说谎、骗人,是最诚实善良的人,最忠厚的人,甚至与他为敌者都不得不为其高尚的品德所折服。据《布哈理圣训实录》记载:罗马皇帝希拉克略问艾布•苏福扬:“穆罕默德为圣前,你们是否听他说过谎言?”艾布•苏福扬答道:“没有。”希拉克略又问:“他曾爽过约吗?”艾布•苏福扬答道:“也没有。”希拉克略说:“他既不
加强对中国特色清真寺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作者:中国伊协副会长,安徽省伊协会长穆可发阿訇) 据有关资料分析中国清真寺建筑分为两大体系:一类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属于中国特有的建筑型制;另一类则更多地保留了阿拉伯的建筑形式和风格。无论哪类风格的清真寺,都是中国与阿拉伯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目前见到的绝大多数为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创建或重建。明代清真寺,在建筑的整体布局、建筑类型、建筑装饰、庭院处理等各方面,都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而清代则是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大发展的高峰时期,中国清真寺的特有建筑型制正是在此时完全形成的。在中国,以阿拉伯建筑风格为主的清真寺也不少。这类清真寺,多分布在新疆维吾尔等民族地区;在内地,则或是早期的某些古寺,或是近年来的新建寺。 一,这些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中国寺院的完整布局。中国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连串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和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第二,中国化的建筑类型。内地清真寺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型制,一般都具有中国的特点。这些特点突出表现在大门、邦克楼和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上。 中国式的庙门制度。自明代以后,那种阿拉伯式拱券大门在内地已不多见,它已被中国式的寺庙大门所代替。这种大门型制是我国伊斯兰教建筑所独具,在阿拉伯乃至世界其他地区清真寺建筑中是找不到的。 第三,中西合璧的建筑装饰。不少清真寺都成功地将伊斯兰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融会贯通,把握住建筑群的色彩基调,突出伊斯兰教的宗教内容,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装饰手段取得富有伊斯兰教特点的装饰效果。 伊斯兰教建筑装饰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用动物形纹,最常使用的花纹是卷草花卉等物,这种装饰手法,突破了中国古建筑使用龙凤及各种走兽的制度,丰富了中国古建筑装饰内容。但是也须承认,由于中国传统装饰已经根深蒂固地渗入到清真寺的建筑细部,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了一些兽形题材的装饰。 第四,富有中国情趣的庭园处理。中国清真寺大多具有浓厚生活情趣的庭园风格,反映出中国穆斯林不避世厌俗、注重现实的生活态度。西安化觉巷清真寺的庭院布置可谓中国清真寺的佼佼者。 第五,中国清真寺的伊
以穆圣为榜样树立美好品德 清高的真主在尊贵的《古兰经》中赞扬穆圣说:“你确是具备一种伟大的性格的。”(68∶4)“伟大的性格”就是指“高尚的品格”。真主对穆圣高尚品格的肯定,表明伊斯兰教重视伦理道德。一位信士向穆圣请教“什么是伊斯兰教”时,穆圣说:“伊斯兰教就是信仰独一的造物主安拉。”那人问:“然后呢?”穆圣回答:“高尚的道德。”那人又问:“然后呢?”穆圣又回答:“高尚的道德。”穆圣还说:“我被派来圆满美德。”“在后世,你们中离我最近的人是品德最好的人。”“到了复生日,在信士的天枰中没有什么比美德分量更重的。”从经训的教导中,我们可以看出,伊斯兰教倡导人们树立美好的道德、谴责一切可耻的品行。 穆圣在复兴伊斯兰教的过程中,大力弘扬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并为我们作出了光辉的榜样。据圣门弟子艾奈斯·本·马立克说:“我服侍主的使者十年。指主发誓!他从未对我说过一句埋怨的话,从未对我做的事说过:为什么不那样做?主的使者是品德最好的。”我们每个穆斯林都应该以穆圣为榜样,树立美好的品德,以完成真主代治者的使命。 一、学习穆圣的仁慈精神 《古兰经》说:“你们对真主的恩惠不要绝望,真主必定赦宥一切罪过,他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39∶53)穆圣说:“不慈爱人者,得不到真主的慈爱;不慈爱人者,就得不到别人的慈爱。”穆圣以仁慈精神对待他人和真主的一切造化物,甚至于对曽经迫害过自己的人都施以仁慈。据艾布·胡莱赖传述,穆圣在麦加传播真主启示时遭到古来氏人的迫害和羞辱,弟子们曾要求他诅咒这些人,而穆圣却回答说:“我被派遣,不是来责怪任何人,而是来怜悯他们。”(穆斯林辑录)穆圣对穆斯林和非穆斯林都是仁慈的。穆圣说:“伤害邻居的人,不得进乐园。”(艾奈斯传述,穆斯林辑录)这些邻居包括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穆圣曾照顾一家犹太人,对他们的施济从未间断。对生病者,无论是不是穆斯林,只要他能够做到,他都去探望。当他听到有人归真时,就去安慰家属;当有亡人从他面前抬过时,他就起立。 正是由于穆圣全力传播并实践仁慈精神,才使伟大的伊斯兰在蒙昧的阿拉伯民众中得以传播,才使仁爱和平之光由阿拉伯半岛遍布到全世界。我们要学习穆圣的仁慈精神,做到敬主爱人。 二、学习穆圣的宽容精神 伊斯兰教认为宽容是一种美德,把它上升到信仰的高度,并作为一种处世的原则指导人类。《古兰经》说:“你当饶恕他们,当为他们向真主求饶,当与他们商议公
做一个感恩孝亲的穆斯林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准则,感恩是发自内心的。“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所以人人必须学会感恩。感谢真主的造化之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谢朋友的帮助之恩,感谢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甚至感恩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坎坷。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伊斯兰教的主命善行。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尽人子之道,这是人类共有的道德规范中最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真主的意欲下,由父精母血所生而来到这个缤纷灿烂的世界上,并在他们的哺育呵护、关心教育下长大成人的。为了我们,他们耗尽的是血汗,而我们得到的是营养;为了我们,他们耗尽的是生命,而我们得到的是青春。一个人如果真正用心地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就会深刻体会到——父母的一生是为了子女无私奉献的一生。 母亲用乳汁把我们喂养,父亲用深情把我们沐浴,在我们成长的路途中,每一步都包含着父母的辛劳,一点一滴的事都融进了他们无数的心血与爱。父母为了我们长年累月、含辛茹苦、费尽心血,他们由年轻力壮,朝气蓬勃,变成弯腰驼背,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当遇到困难时,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当受到委屈时,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当出现失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当取得成功时,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人是父母。父母把毕生的心血用在儿女身上,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父母的养育之情,抚育之恩是做儿女的一生一世也难以报答的。 清高的真主在《古兰经》中命令我们说:“你们当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当孝敬父母。”(4∶36)这节经文把崇拜真主与孝敬父母相提并论,可见伊斯兰教是何等的重视孝敬父母。伊斯兰教伦理观认为,善待父母,孝敬双亲是每个穆斯林必备的道德修养。穆圣也说:“真主之喜怒,视双亲之喜怒而转移。”又说:“天堂在母亲的脚下。”以上经训足以看出孝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孝敬父母是每个穆斯林遵守的主命。伊斯兰教孝道最基本的要求是:儿女对父母说话要柔顺温和,不要高声大气,粗暴严厉。不可对父母说轻蔑的话,更不可喝斥他们,应对父母说尊敬的话。真主在《古兰经》中说:“你的主曾下令说:‘你们应当只崇拜他,应当孝敬父母。如果他们中的一人或者两人在你的堂上达到老迈,那么,你不要对他俩说:‘呸’,不要喝斥他俩,你应当对他俩说有礼貌的话。’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伊斯兰教宣扬正信、主张平等,倡导行善、禁止作恶,鼓励求知、反对愚昧,救助贫弱、尊重妇女,仁慈宽容、克己恕人,遇事协商、团结友爱。伊斯兰教的基本要求。伊斯兰教义教理中包含许多关于和谐的精神内涵。那么,伊斯兰教有着怎样的和谐观,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论述。 一、真主的独一性及对其宇宙万物的宰制是宇宙万物和谐共存的根本 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具有绝对的独一性,没有匹偶。真主的意志不受任何事物的干涉。 真主在《古兰经》中说: “真主,除他以外绝无主宰;他是永生不灭的,是维护万物的;……天地万物都是他的;……他的知觉,包罗天地。天地的维持,不能使他疲倦。他确是至尊的,确是至大的。”(2:255) “‘你说:假如有许多神灵和他在一起,犹如他们所说的那样,那些神灵必定想方设法与宝座的主争衡’。”(17:42) 真主对其所创造的一切事物具有绝对的权力,创造万物并精密注定,施以仁慈并加以引导。故宇宙万物和合共生,完美和谐。真主在《古兰经》中说: “真主创造万物,并加以精密的注定。” (25:2) “日月是依定数而运行的,草木是顺从他的意旨的。”(55:5——6) “太阳不得追及月亮,黑夜也不得超越白昼,各在一条轨道上浮游着,”(36:40) “他创造了七层天,你在至仁主的所造物中,不能看出一点参差。你再看看,你究竟能看出什么缺陷呢?”(67:3) “难道他们没有仰观天体吗?我是怎样建造它,点缀它,使它没有缺陷的?”(50:6) 以上《古兰经》文说明,宇宙万物是完美无缺、和谐共存的。这种对宇宙万物有规律运行的阐释,充分说明了伊斯兰教的和谐观。 二、人类同根同源,宗教信仰自由 伊斯兰教认为人类同根同源。真主在尊贵的《古兰经》中说: “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创造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们互相认识。在真主看来,你们中最尊贵者,是你们中最敬畏者”。(49:13) 上引经文中的“认识”一词,包含“认同、交流、爱护”等意,也就是说,真主创造人类,并将其分成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不同信仰的群体,目的就是让他们互相交往,互相了解,彼此爱护,和睦相处。同时,伊斯兰教把对真理的认知和为真理所付出的努力作为衡量每个人高低贵贱的标准,倡导人人平等。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说: “世人都是阿丹的子孙,阿丹受造于土。” 穆斯林既确信真主派遣的包括穆萨、尔萨等在内的所有先知、使者,
《古兰经》至少用五个词汇描述了人类的心性,也许我们可以把它们看做每个人的心智结构,除过第五个是属于圣品的: 1、理性(阿语:阿格里) 理性是安拉赋予人类的最珍贵的馈赠,维护它是伊斯兰法律五项基本原则之一,因为人类失去理性就失去尊严,甚至一切。因此,伊斯兰拒绝含麻醉的饮料和毒品。 理性(阿格里),阿语中的词源意思是“捆绑”或者“拴骆驼的绊子”,引申为把人心与联系安拉绑定在一起,或者拴住自己的私欲,以免它挣脱,随心所欲。 理性的最大功能是认知作为无限和绝对超越于时空和物质的造物主,其次还有识别善恶真伪美丑等等,最低的则是算数、思辨。如今人类已经退化得只能使用理性的最低功能。我曾开玩笑说:人类目前对理性的利用程度正如一个农民被国外的千亿富翁的一个亲戚赠送一架飞机,目的是:希望他有朝一日驾驶着飞机去看望他,而这个农民却只懂得用这架飞机拉农作物和大粪,而且只会在地上滑行,不知道它能在空中翱翔。 古兰经中直接呼吁“有理性的人”的经文大概有30多段,直接激励理性进行思考、格物致知的经文有700多段。 2、私欲(阿语:乃夫斯·海哇) 私欲的属性是贪婪、怂恿、享乐、幻想、短视、堕落、诱惑、谎言制造商…… 它是恶魔利用的工具和媒介,现实的许多事物,比如:金钱、美女、权力、虚荣、各种游戏等等,经过私欲的粉饰,都超越了它们本有的价值,或者被无限夸大了。荣华富贵、纸醉金迷,权力炙手可热……其实醒来都是一场梦,无常性的东西在私欲的沟壑里取代了永恒。 我们临近安拉的道路上有许多障碍需要揭开,其中私欲就是最大的障碍,私欲所表现出的属性很多,比如:自以为是、傲慢、嫉妒、惰性等等…… 《古兰经》云:你告诉我吧,以私欲为其神者,你能做他的监护者吗?(25:43) 至于怕站在主的御前受审问,并戒除私欲的人,乐园是其归宿。(79 : 40) 假若真理顺从他们的私欲,天地万物,必然毁坏。(23:71) 3、自责性(乃夫斯·蓝瓦麦) 这个词出自《古兰经》75章,即复活章第二节经文:“我以自责的灵魂盟誓……” 自责的灵魂其实就是人的良知或者良心。每当人类做了坏事或者有愧于人、有愧于主时,它忐忑不安,并最终导致向安拉忏悔。但沉迷于罪恶的人会最终失去自责性,因为他们的心逐渐适应了罪恶的包围,私欲征服了良知,让它去沉睡或者完全麻木了它。 先知穆罕默德对善恶的定义是:心安理得即为善,忐忑不安,怕人看穿即为恶。 4、安定性
尊大清高的真主在尊贵的《古兰经》中说:“你们要虔诚地、秘密地祈祷你们的主,他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7:55)这节经文就是真主告诉我们穆斯林如何做“杜阿宜”。 “杜阿宜”为阿拉伯语的音译,有“呼唤、请求、恳求、祈祷”之意。作为伊斯兰教功修的术语,它的含义是祈求真主的赐予或是饶恕。 一、“杜阿宜”的实质性 首先,“杜阿宜”体现了穆斯林对于真主的认识和信仰。表达了穆斯林对于真主的笃信,同时也显示渺小向伟大,柔弱向强大的一种祈求和哀告。所以,只有信仰诚笃的信士才会祈祷真主,没有信仰的人是不会向真主祈祷的。 其次,“杜阿宜”的实质是鼓励人们通过向真主祈祷寻求解决今、后两世的需求,发现、消除两世的灾难与罪恶;因为祈祷概括了让心灵紧依真主;并对他忠诚;不向真主之外的任何人求福避灾。因为祈祷包容了确信真主是无所不能的;没有任何事让他无能为力;是彻知的,没有任何事能蒙蔽他;他的仁慈与慷慨没有限度,他赐予的宝藏不会用尽;天地之间任何生物都向真主祈祷寻求解决他们各自的需求,由此可见“杜阿宜”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二、“杜阿宜”的重要性 《古兰经》云:“我们只崇拜你,只求你佑助。”又云:“你们要祈祷我,我就应答你们;不肯崇拜我的人,他们将卑贱地人火狱。”(40:60)“杜阿宜”在伊斯兰教中是较为普遍的、最容易实践的、最好的功修形式之一。穆圣曾说:“所有善功是信仰的一半,而祈求是另外一半。”“杜阿宜”就是对真主的信仰、崇拜的方式之一。穆圣曾说:“杜阿宜是拜主功修。”(艾布·达伍德、铁密兹辑录)可见,时刻向真主祈祷(杜阿宜)是履行以口舌崇拜真主的义务和形式。“杜阿宜”在伊斯兰教诸项功修中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作用,是发自穆斯林心灵深处的呼唤,是穆斯林与真主之间联系的桥梁和重要途径。 “杜阿宜”是蒙得真主眷顾的最佳方式。真主让我们求恩赐,向他求保护,向他做“杜阿宜”,并应允,恩准我们。因为真主说:“你们要祈祷我,我就应答你们。”(40: 60)主的使者也明确的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伸出双手,真主必不使我们空手而回。让我们伴随着“杜阿宜”向他倾诉,向他祈求。“杜阿宜”是安拉的仆民向他的养主倾诉衷肠,悔罪告饶的最佳途径;是安拉的仆民向他的养主祈求免遭恶魔侵害,祈求养主为自己排扰解难的最有效的方式。“杜阿宜”也是穆斯林应该具有的心理特征,它对于调节情绪、平衡心态具有积极的作用。 既然做“杜阿宜”是一种敬主的
艾布•胡莱勒传述:使者说: “清高的安拉确实是至洁的,他只接受洁净的事物。清高的安拉以命令众使者的,命令众归信的人。安拉说:‘众使者啊!你们可以吃佳美的食物,应当力行善功。’(23:51)又说:‘归信的人们啊!你们可以吃我所供给你们的佳美的食物。’(2:172)一个经过长途旅行的人,头发蓬松,满身灰尘,他把双手伸向天空,呼喊:主啊!主啊!而他吃的是非法的,喝的是非法的,穿的也是非法的,又以非法的来养育自己,他怎能得到应答呢!” ——《穆斯林圣训实录》辑录 -------------------------------------------------------------------------------- 注释: 一、洁净是伊斯兰的重要特征,是伊斯兰教律的基本原则之一,即伊斯兰要求穆斯林在信仰、思想、意念、言行、饮食、施舍、谋生方式、生财之道,以及生活卫生、宗教功修等等一切方面皆以洁净、合法为原则。这是对穆斯林的教门素质的更高要求。也就是说,穆斯林的信仰不沾染多神崇拜和迷信意识,功修不沾染沽名钓誉,心灵不沾染恶劣、邪恶意识,饮食、生活和财物不沾染非法成分••• 二、至洁(高洁)是安拉的伟大属性之一,即安拉是纯洁无染,毫无瑕疵,无有匹敌、独一无二的。 三、安拉接受的洁净事物包含两大要素:1、个人举意端正、虔诚——只为安拉而做某事,或只为追求安拉的喜悦而做某事。2、用以干善功的财物或物品是以合法方式通过合法途径得来的。也就是说,达到内清外洁,其所干之事其行为才能称其为善功,才能得到安拉的接受。 四、“目的不能为手段辩护”,即伊斯兰要求穆斯林应以合法手段、途径或正当方式方法谋取合法财物,并以交纳天课(达到交纳天课数额者当交纳)纯洁其财物。然后用自己所谋取的洁净财物施舍干善功,才能得到安拉的接受。反之,即使其手段再高明、目的再崇高再神圣,也是伊斯兰教法所不允许的;其“杜阿”“善行”,也是得不到安拉接受的。 五、伊斯兰是安拉所喜悦的宗教,是安拉为人类所选择、制定的完美生活方式,它旨在指导人类过纯洁而高尚的生活,教导人类向善、行善,并干各种善行;让人类远离一切非法、不洁的事物,从而达到:1、使穆斯林个人思想、心理和人性得以净化和提升,使个人心灵美、语言美、行为高尚。2、要求穆斯林饮食洁净清真,使个人身心健康、理智健全、思维清晰,以改善个人嗜好,或沿袭沾染的恶习恶行,大大
伊本•买斯欧德传述:安拉的使者——他是最诚实可靠的人——告诉我们: “每个人的造化过程是:集合在母腹子宫中前四十天是精液(受精卵),再过四十天孕育成血块,再过四十天孕育成肉团。然后天仙被派遣来给他吹入灵魂,并受命给他注定四件事:其给养、寿限、行为、幸福或薄福。以独一的安拉盟誓:你们中的一个人一直干进天堂的善功,直至他距天堂只有一尺之遥,前定超前于他,而后他干了一件入火狱的恶行,致使他入于火狱。你们中的一个人一直干入火狱的恶行,直至他距火狱只有一尺之遥,前定超前于他,而后他干了一件进天堂的善行,使他进入了天堂。” ——《布哈里,穆斯林圣训实录》辑录 -------------------------------------------------------------------------------- 注释: 一、本段圣训从整体上谈到人类在母腹中按阶段性孕育和被赋予灵魂后被注定的四件人生大事,以及个人的终极归宿以其最终抉择而定。同时本段圣训也阐明了安拉是人类的创造者,是人类总体定然的预定者,全知、至睿的安排者和使事物按预定规律逐步展开者,安拉也是赏罚公正、严明者。而作为被造物的人类只能被动地执行安拉预定的前定法则和生存规律,尽管人类拥有按自己的意志和意愿进行抉择的自由。因为人类被创造也生活在安拉的前定中。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安拉按阶段创造万物,创造人类,是安拉的意欲和安拉赋予这个宇宙和世界的客观规律。万物都遵循这一规律产生、发展、变化和结果。圣训学家们解释说:尽管安拉全能于瞬时创造万物创造人类,而安拉要分阶段创造,其哲理在于教导人类在自己的一切事务中循序渐进,从容不迫。 三、多数教法学家一致主张:禁止怀孕120天之后堕胎。其原因在于:此时胎儿已被赋予了灵魂,有了生命。 四、安拉在创造人类之前,便预知并预定了他的一切。人类只是依循安拉的前定安排和意志而生而成长而追求而奔忙而死。但这和个人的自由选择并不矛盾,如本段指出的个人有行善或作恶的自由和权利。因为安拉给人类赋予了理智和主观能动性和体能,并给人类派遣了使者,降示了经典,启示了善恶正邪,正道迷误,至于人类归信或否认,顺服或悖逆,行善或作恶,其如何选择,如何处世行事,完全是个人的自由,而其终究既超越不了个人的局限,又逾越不了前定的范围。 五、如前所述,安拉是人类总体定然的预定者,全知、至睿的安排者。安拉彻知各
艾布•胡莱勒传述:使者说: “谁归信安拉与后世,让他说善言或保持沉默;谁归信安拉与后世,让他应尊重邻居;谁归信安拉与后世,让他款待客人。” ——《布哈里,穆斯林圣训实录》辑录 -------------------------------------------------------------------------------- 注释: 一、本段圣训的显著特点是使者反复用“谁归信安拉与后世”强调三件事:说善言或保持沉默、尊重邻居、款待客人。反复强调的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突出被强调的事项的重要性;也在于唤醒人们内心的信仰,激发他们对安拉的敬畏、对后世的警惕和对后世负责,从而把信仰融入自己的言、行和日常生活当中,自觉遵循信仰的各项要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本段圣训确立了两大关系:1、信仰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信仰是行为的内在要求,以规范个人的言行;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口出善言、相互尊重、友善相处、热情相待,并把这一关系提升到了信仰安拉和后世的高度。也就是说,作为对安拉和后世的信仰者,本应把信仰要求作为自己的言、行和日常生活的标准,并应把信仰体现于自己的言、行和日常生活当中,从而实现信仰的生活化、生活的信仰化。 三、伊斯兰并非脱离现实生活的信仰,而是与生活密切相连的。它体现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与人交往和待人接物等等一切方面。生活中的细节,往往最能体现信仰。如本段中所指出的说善言、尊重邻居、款待客人。正是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和整个生活过程中,个人信仰得以充分体现、实践,得以不断完善。信仰在这里显得很现实,很易行,很符合人性、人情,又让人感到很温暖。 四、使者首先要求信士们言语方面当说善言或保持沉默,这正吻合了古兰的教导“信士们是远离谬论的。”(古兰:23:3)不难看出,伊斯兰非常重视信士的言语和言语的端正,它是信仰在个人言、行中的直接体现形式。因为言为心声。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中离不开语言,语言既能融洽人际关系,也能破坏人际关系;既能导人向善,也能使人作恶。因人的语言(所说过的话)后世是要被拿问的,所以伊斯兰要求并鼓励信士们说善言,而禁止他们说恶言。伊斯兰所禁止的谬论有背谈、诽谤、咒骂、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和一切胡言乱语和污言秽语,以及和伊斯兰信仰和教法及其精神相违背的言语。沉默也胜于无益之词。 如果说语言美是文明的标志之一,那么,伊斯兰把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