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有别于其他现代民族国家“政教合一”、“政教协约”、“政教分离”等政教环境,根植于“政主教从”这一中国传统政教模式下的中国伊斯兰教,在泛起“恐伊症”的当下社会,也不免面临颇多来自外界的审视与质疑。本文超越“穆斯林”这一广泛的、具有世界性的宗教语义,从政治与宗教关系的角度,落脚于具体的、中国的穆斯林群体,讨论伊斯兰教法在中国“由俗而制,由制而礼”的演变。 本文的关键词为何是“伊斯兰教法”而非“伊斯兰教规”?对伊斯兰教而言,“教法”并非等于“清规戒律”,而是相当于宗教本身,故有“教即法,法即教”之谓。汉文译著家刘智有言:“道非教不明,教非法不立”。就宗教本旨而论,此“法”非“国法”之法,乃教化之法、修持之道,属世界宗教典型范式之一,如犹太教亦重律法。宗教有“法”,实非个案。佛有佛法,儒有礼法,道教亦有道法、雷法、斋醮之法。宗教之外,非法而有法(前谓法律,后谓法度),亦非罕见。皆知书法有法,亦闻历法之法。故言,宗教之内,无须“见法色变”,而应细究其详。 ▍教随人定,法顺时行:何谓“教法随国论”? 本文提出的“教法随国法”当作何解?《易·坤卦》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之性,乃顺也。王弼注曰:“地形不顺,其势顺。”地形有高低险峻之“不顺”,但其承天之势则可谓“顺”矣。“穆斯林”(Muslim)一词的本意乃“顺从者”,即全心全意顺从真主的人,教义学家称之为“顺主顺圣之人”。“伊斯兰”(Islam)是“穆斯林”的同根词,有“顺从”、“和平”之意。此“顺从”有两重含义,即天人两尽,顺圣归真。先贤刘智曾言,“穆民”(Mumin)乃天方人之美称,依伊斯兰传统可译作“信士”或“顺者”,按儒家习惯则可译为“君子”,皆符其本意。可谓真穆民乃真君子,真信士即真顺者。顺主、顺圣、顺亲、顺君,等次不同,但随顺之势,一以贯之。因此,“教法随国法”之“随”,非随从、从属之谓,乃“随顺”之谓也。一言以蔽之,即“教随人定,法顺时行”。 (一)初解 “教随人定” “教法随国法”,着眼点不再是“国法”与“教法”这两个笼统概念,而是将注意力转移为更为具体的人身上——即中国的穆斯林群体。服从国法,经训中既有明令,更是身处特定国家的穆斯林不可推卸的政治义务。 考察历史,伊斯兰教法在中国的定位,实则与穆斯林群体的地位息息相关。伊斯兰教法在中国经历了“由俗而制,由制而礼”的演变。唐宋时期,它是化外之民的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在漫漫人生路上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一个渡口的时候,他身上已经有了七个背囊:美貌、健康、金钱、荣誉、才学、机敏和诚信。他高兴地背着七个背囊上了渡船。可渡船开出后不久,突然风起浪涌,因船小,负载重,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船工为使年轻人安然抵达彼岸,让他丢掉一个背囊。这个年轻人把七个背囊看了看,又掂了掂,只有诚信这个背囊分量最重,于是他就毫不犹豫地把“诚信”抛进了河里。船顺利地到达彼岸,正当他得意地看着剩下的六个背囊时,一群先期到达的人们把这个失去了诚信的年轻人扔进了河里。年轻人因为没有了“诚信”,受到了惩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一生有得有失,失去了美貌,有健康陪伴;失去了健康,有才学追随;失去了才学,有机敏相跟。可失去了诚信就什么也没有了。 伟大的真主在《古兰经》中早已对穆斯林做了诚信教育。穆斯林要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要让诚信深深融入我们穆斯林信仰的血脉,这是伊斯兰信仰真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伊斯兰的诚信是什么?“诚”是指诚实,“信”是指守信。诚实正直,言而有信。这是真主对穆斯林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穆斯林的立身之本。一个笃信真主的穆斯林,他首先应是一个诚实的人。真主在《古兰经》中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要敬畏真主,要和诚实的人在一起。”(9∶119)穆圣也曾劝导穆斯林说:“你们要坚持诚实的美德,因为诚实会引导你们走向正义,正义会引导你们步入乐园;说谎话引导你们走向犯罪,犯罪会引导你们步入火狱。”在《古兰经》中就有三十多处提到“诚实”一词。做诚实人,讲诚实话,办诚实事。诚实对人,诚实对己。诚实要自我而始,诚实的大厦需要每一个穆斯林的支撑。 一个对真主忠诚的穆斯林,他应该是一个诚实宽厚的人。一个实事求是,以诚待人,以诚取信,以信为本的人。诚实是穆斯林之间相互信任,相互了解的基础;守信是穆斯林个人修养与社会道德风尚的基石;诚信象一轮明月,惟有与高处的皎洁对视,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态度;诚信象高山之巅的水,能够洗尽浮华,洗尽躁动,洗尽虚诈,留下启悟心灵的真谛。假如穆斯林没有了诚信,人格便没有了分量,生活便索然无味! 诚实,首先是说实话不撒谎,这是对做诚实穆斯林的基本要求。因为谎言和虚伪象恶魔一样,它是破坏一切事物的祸根,谎言的结果只能是顺从私欲,破坏道德,破坏社会的秩序和安定,造成穆斯林之间的不信任。穆斯林失去诚实,便失去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 友谊是建立在仁爱和尊重基础之上的。仁爱可以加强穆斯林之间的联系,从而使穆斯林团结一致。清高的真主说:“信士们皆为教胞”(49∶10)。穆圣曾说:“所有穆斯林犹如一个躯体应相互关怀,相互爱戴。如果一处患病,则全身会失眠、发烧。”真主确已许诺那些相互仁爱者,在复生日他们将被置于真主的荫庇之下。穆圣曾说:“清高的真主在末日将说,因我的尊荣而相互喜悦者,在哪儿呢?今天我将把他们置于我的荫庇之下。除此之外别无荫庇。” 尊重可以使一个人的地位在其他人的心目中变得更为崇高,尽管人与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有异,但穆斯林不得欺压和敌视穆斯林,穆斯林都是兄弟姐妹,应彼此尊重对方和对方不可侵犯的生存权利。例如:生命、名誉和财产等。穆斯林们在琐事上不要争吵不休、消耗精力,也不要把派系、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分歧与争端激化为仇恨和敌意。穆圣曾说:“穆斯林皆为兄弟,不得彼此欺压、相互侮辱和蔑视。蔑视穆斯林兄弟者将受其害。”又说:“你们不要互相嫉妒、不要互相背谈作对、不要互相憎恨,你们作为真主的仆民,都是弟兄。”同时,穆斯林也不要欺压和敌视非穆斯林,尽管双方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差异,作为一名中国穆斯林应该很好地遵循这一原则。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都有自己的信仰和习俗,我们应以国家安定、团结为大局,尊重他们的信仰习俗和他们的权利。在人们之间传播友谊能使他们性情温和,心情舒畅,并积极献身于自己的工作。穆圣及其弟子们在迁徙麦地那后,为了加强新的社会团体中穆斯林之间的联系,传播、复兴和壮大伊斯兰教,圣人号召迁士和辅士结为兄弟。 辅士们响应了“穆斯林皆兄弟”的号召,凭着对兄弟的宽容和喜爱赠给了迁士们一部分钱财,为他们腾出了自己的房屋,并保证了他们的人身安全。使得居住在麦地那的穆斯林们相互友爱,积极传播正教,组成了一个团结友爱的穆斯林大家庭,从而战胜了敌人,统一了阿拉伯半岛。清高的真主说:“你们当铭记真主所赐你们的恩典,当时,你们原是仇敌,而真主联合你们的心,你们借他的恩典才变成教胞。”(3∶103) 人们只有相互团结,彼此友爱,才能实现所期望达到的友谊。相互团结是指在处理今后两世的诸多事务中,人们彼此尊重相互协作。家庭成员同心协力、社会成员互相配合。团结对国家,对教门皆有裨益。为了号召穆斯林们相互团结,清高的真主说:“你们当全体坚持真主的绳索,不要自己分裂。”(3∶103)作为一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时每刻都自觉与不自觉地充当爱与被爱的角色。人类的信仰、生命的延续、社会的安宁、家庭的和睦、朋友间的相互协作、孩子的茁壮成长等,都需要相互间仁爱的介入,这些不同的介入就会产生不同层次的仁爱。 今天,我们要谈的是伊斯兰教的仁爱,打开《现代汉语词典》“仁爱”是指: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那么,伊斯兰教对仁爱是如何解释的呢? 伊斯兰教有着完整的道德理论体系,其核心是“敬主爱人”。仁爱是人的本性,真主是人的本性的赐予者;仁爱是人们生活的准则,只有充满爱心的人,才是善良的人,而真主是赐予、提高并完善人类善良本性的主;真主把《古兰经》降示于人类,既维护着人类的尊严,又从种种戒律中体现着真主的仁爱。 大伊玛目安萨里把仁爱分为三类:一是人类本性的仁爱,如自爱、母爱、友爱;二是趋于完美意义的仁爱,如爱美;三是来自于真主本源的仁爱,如敬主、爱主。 下面我从敬主爱主、热爱穆圣、无私的母爱、自尊自爱、友爱与社会的联系、爱国爱教六个方面来阐述伊斯兰教的仁爱。首先我来谈谈敬主、爱主。一、敬主爱主是主命真主说:“真主喜爱那些民众,他们也喜爱真主。”(5∶54)由以上经文,我们知道:敬主爱主是主命,是不容置疑的真理。在充满仁爱的生活中,有人热爱大自然,有人热爱他人,有人则热爱美,这种种类型的热爱似乎都与宇宙万物的创造者——真主毫不相干,其实并非如此。人们对除真主以外事物的喜爱,只是人们处于初级阶段的认识,而对真主的喜爱才是一切品级和境界的巅峰。穆圣也将喜爱真主作为正信的条件,他说:“你们中任何人不能拥有正信,直到他喜爱真主和使者胜过一切。”大伊玛目安萨里在谈最高境界的仁爱时说:“一个人喜爱只是为了真主,而不是企图通过被爱者索取什么——这是最高尚的仁爱。”如果说对真主的喜爱表现在渴望、敬畏与取悦之中,那么,对穆圣的热爱就表现在效仿与传承之中。 二、热爱穆圣、效仿穆圣热爱穆圣是建立在对穆圣的认识与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对穆圣的热爱也就体现着对伊斯兰的热爱。从穆圣的生平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他敬畏真主,一生光明磊落、刚正不阿;他宽以待人、童叟无欺;他谦虚和善、慷慨好施。真主在赞扬穆圣时说:“你确是具备一种伟大的性格的。”(68∶4)美国历史学家麦克尔·哈特博士曾评选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一百位名人,穆圣名居榜首。他评价穆圣说:穆罕默德的美德不胜枚举,单从伊斯兰教的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 (作者:刘学强) 善恶问题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尽管不同社会,不同时代对善恶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释,但抑恶扬善,劝善戒恶一直是各个社会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众所周知,做一个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劝善戒恶,弘扬正气”正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中国自古就是崇尚正义的国家,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义”占了极大的比重。所谓“义”,《吕氏春秋》中说:“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正由于义的存在及其存在价值,才出现了伸张正义、惩恶扬善、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社会发展到今天,也实践证明了,只有社会的每个成员力尽劝善戒恶的义务,社会才能正气长,邪气消,和谐安定,刚健奋发,充满向上的生气。因此,一个社会不仅需要礼仪、法规,更需要一大批劝善戒恶的人。 对此,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不仅自己要仁慈、行善戒恶,还要劝人为善、戒人做恶。《古兰经》告诫我们说:“真主的确命人公平、行善、施济亲戚,并禁人淫乱、作恶事、霸道;他劝戒你们,以便你们记取教诲。”(16∶90)又说:“你们中当有一部分人,导人于至善,并劝善戒恶;这等人,确是成功的。”(3∶104)据艾布·赛尔德传述:穆圣曾警告圣门弟子说:“你们当谨防坐在大路上”。大家说:“真主的使者啊!我们常坐在路边谈话,不然我们则无处可坐”。穆圣说:“倘若如此,你们则须尽到大路的责任。”大家问:“真主的使者啊!大路的责任是什么?”穆圣回答说:“低头俯视,制止罪恶,回答致安词,命人行善,止人作恶。”即走在路上,非礼勿视回答“赛俩目”,更重要的是路遇罪恶,应挺身制止。由此可见,劝善戒恶是我们履行社会职责的体现。 然而,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少人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发生了裂变,更加趋向于自私自利。生活中的人以“好人”自居。面对坏人坏事则采取消极应对或退缩躲避的办法,坚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则,甘当“和事佬”,试想,这种人是好人吗?非也,正是由于这些“好人”的怯懦或冷漠,才导致天下的坏事不断地发生,坏人肆意猖狂。由此可见,天下坏事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坏人做坏事,二是“好人”的容忍、坐视、甚至默许坏人做坏事。因此,我们认为,坏事固然是坏人做出来的,而“好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没有履行劝善戒恶,伸张正义的职责。伊斯兰教认为,面对罪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则等同于助恶人之威,与恶人同流合污。《古兰经》告
谈 孝 道 孝敬父母,是伊斯兰教的主命善行,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们当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当孝敬父母。”(4:36)这节经文把敬拜真主与孝敬双亲相提并论,可见伊斯兰教是何等重视孝敬双亲,敬主拜主是天道五功之首,孝敬父母是人道五典之首,遵守天道与人道是伊斯兰教的基础,二者缺一不可。故穆斯林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孝敬父母必须身体力行,不可懈怠,真主在《古兰经》中多次命令我们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你们应当崇拜真主,并孝敬父母”(2:83)“我曾命人孝敬父母,他的母亲,辛苦地怀他,辛苦的生他,他受胎和断乳的时期,共计三十个月”。(46:15),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说:“天堂在母亲的脚下。” 当一个婴儿呱呱坠地时,当他睁开亮晶无邪的双眼时,是父母给他第一个微笑;当他蹒跚学步时,是父母向他伸出第一双引导的手;当他呀呀学语时,呼喊出的第一个声音是爸爸、妈妈。在这无数次的第一中,凝聚了父母多少辛劳和汗水。时光飞逝,岁月匆匆,儿女在父母的关怀和慈爱下,健康成长,为使儿女成才,父母亲含辛茹苦,把儿女送进学校,让他们吸取各种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教他们生活的技能和工作经验,直到他们长大就业。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熬尽了心血,吃尽了苦头,黑发变白,容颜变老。可以这么说:“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的每道皱纹,都蕴含了父母对儿女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种爱是伟大仁慈的真主赐给人类的特慈。 生老病死是真主制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人一旦到了老年,体力减退了,精力匮乏了,收入也减少了,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子女的照顾和服侍;而子女们能否在这个紧要关头孝敬父母,则反映出他们在天道和人道上的素质。 伊斯兰教强调每个穆斯林要孝敬父母,善待父母,赡养父母,这对子女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故子女要尽善尽美地孝敬父母,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需要,使他们心情舒畅,丰衣足食,身体健康;同时在精神上尊重、关心、爱护他们,说话不要粗声大气,态度要毕恭毕敬,使父母双亲幸福地安度晚年。正如真主在《古兰经》中命令我们那样:“如果他们中的一人或者两人在你的堂上达到老迈,那么,你不要对他俩说‘呸!’不要喝斥他俩,你应当对他俩说有礼貌的话。你应当必恭必敬地服侍他俩,你应当说:‘我的主啊!求你怜悯他俩,就像我年幼时他俩养育我那样。’”(17:23-24)穆圣说(愿主福安之
一、尊老敬老爱老是真主的教诲,是社会的需要 清高的真主在尊贵的《古兰经》中教导我们:“我曾命人孝敬父母;他的母亲,辛苦地怀他,辛苦地生他,他受胎和断乳的时期,共计三十个月。当他达到壮年,再达到四十岁的时候,他说:‘我的主啊!求你启示我,使我感谢你所施于我和我的父母的恩惠,并行你所喜悦的善事。求你为我改善我的后裔。我确己向你悔罪,我确是一个顺服者’。这等人,我接受他们的善功,我赦宥他们的罪恶,他们将成为乐园的居民。这是他们所受的真实的应许。”(46:15一16) 这段经文解明了三件事情:一是穆斯林当孝敬父母;二是穆斯林当求真主襄助做真主喜悦的事情;三是穆斯林当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后裔。其中与三件事情相关、最为关键的是孝敬父母,因为孝敬本身属于真主喜悦的善事。据伊本•阿巴斯传述,先知说:“没有怜悯弱小和不知道尊重长者的人,不属于我们穆斯林。”(铁力米兹辑录)。可见,孝敬父母老人是伊斯兰教倡导的美德,也是伊斯兰教“伊玛尼”的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 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家庭变为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尊重、关心和帮助。在我们穆斯林中,有的人忘记了伊斯兰教倡导的敬老爱老的美德,忘记了儿女对父母长辈的义务,有些儿女的忙于工作,疏于关心老人,又有一些儿女,对父母冷漠,讨厌老人。对于其他需要帮助的老人,更是漠不关心,缺少尊重。这让人难过,让老年人寒心,让整个社会缺少温暖。沿着这条路滑下去,让人类没有了人心,更没有了对真主的敬畏,这是今天我们自己,我们的社会面临的危机。不爱辛苦地生我养我的父母之人,对贫困、孤苦的老人冷漠的人,除爱自己、爱金钱以外什么都不爱之人,是远离我们穆斯林群体的道路的人,是心灵迷误之人,是孤独可悲的人。一切幸福的源泉,对真主的敬畏,对亲人的亲情,对他人的关爱,对社会的奉献,在他的干枯的灵魂中都没有。他的灵魂和生活中,只有私欲,只有个人的名利,嫉妒、仇恨、争夺、烦燥、不满、贪婪。这样的人,不会有宁静与平安,不会有幸福和温暖。沿着这条路滑下去,会毁灭我们自己,毁灭我们的社会。所以我们要向所有穆斯林大声呼喊,摆脱私欲控制的,空虚而阴暗的那个灵魂,那个被魔鬼迷住的灵魂,回到经训教诲的道路上来,做敬主爱人的穆斯林,承担起我们最起码的家庭义务和社会责任,做一个尊老敬老的穆斯林。通过对父母的爱,对老人的爱和奉献——奉献你的时间、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