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 杨发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要求,高瞻远瞩,为我国宗教健康发展指出一条光明宽广的道路,我们宗教界人士衷心拥护,积极响应。 纵观人类历史,任何宗教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与所属国家相认同、与所处社会相适应、与所在文化相融合。伊斯兰教在中国1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就是最好的见证。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融合发展,逐渐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教,为我国回、维吾尔等十个少数民族的大多数群众所信仰。明代,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深度结合,内地的少数民族穆斯林普遍讲汉语、改汉姓、着汉装,伊斯兰教以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方式传承扎根。清代,穆斯林知识分子继续推进“以儒诠经”,内容涵盖哲学、道德、伦理、生活等方面,主张“忠于真主,更忠于君父,方为正道”,伊儒会通达到历史高峰。近代以来,各族穆斯林爱国意识不断增强,践行“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的教导,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大穆斯林群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反侵略决心,与各兄弟民族一起浴血奋战,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穆斯林兄弟姐妹们与全国各族同胞同呼吸共命运,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一道跨入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新时代。伊斯兰教在中国化进程中,不断丰富新内涵、打上新印记,形成了中国伊斯兰教理性、平和、包容的可贵品格,也为世界各地伊斯兰教的本土化提供了中国经验。 近年来,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影响下,我国伊斯兰教领域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一些清真寺的建筑风格盲目效仿外国模式,一些领域出现“清真”概念泛化、宗教干预社会世俗生活现象,一些人“重教规轻国法”“只知是信徒、不知是公民”等等。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高度警觉。 我们深知: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是我国伊斯兰教的成功经验总结,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伊斯兰教事业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必须高举爱国爱教伟大旗帜,同心同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就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伊斯兰教,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思想体系;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法与教规的关系,努力提高穆斯林群众
中国现代伊斯兰教四大阿訇之达浦生 达浦生(1874~1965) 中国伊斯兰教著名阿訇、教育家。与哈德成、王静斋、马松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阿訇”。名风轩,以字行,经名努尔·穆罕默德。回族,先祖西域人,后裔数迁至江苏六合定居,出身伊斯兰经学世家。7岁入蒙馆学汉文,10岁始习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攻读伊斯兰经籍,曾入六合南寺义学和南京常巷清真寺义学学习。1894年赴北京牛街礼拜寺师从王宽阿訇学习教义、教法,1896年学成“穿衣挂幛”。1899年返回六合任清真寺阿訇,并创办广益小学。1905年再次赴北京任牛街礼拜寺阿訇。1907年,应王宽阿訇之邀协助其创办回文师范学堂,后任北京笤帚胡同礼拜寺阿訇。1912年,受甘肃提学使马邻翼之聘,任甘肃省回民劝学所所长兼省视学六年,在各地倡办回民小学。1921~1927年间数次赴南洋考察伊斯兰教育。1928年,与哈德成阿訇创建“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和“中国回教公会”,任该校校长。1932年,被推举为“上海回教礼拜寺联合会”代表和“上海穆斯林护教团”团长,为《南华文艺》侮教案进行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筹款救济回族难民。1938年12月,赴南亚、中东宣传中国抗日战争,在埃及《金字塔》报发表《告世界穆斯林书》,揭露日寇侵华罪行,呼吁世界穆斯林支持中国抗战。次年2月,出席了在沙特阿拉伯麦加召开的“世界回教大会”,当场揭露日本与会代表的阴谋活动。归国后继续积极进行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将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迁至甘肃平凉,改名私立伊斯兰师范学校,任校长,为西北各省区培养了一批穆斯林教育人才。1940年任民国政府参议员。1942年,作为社会贤达参加了南京旧政协会议。抗日战争胜利后,潜心写作《伊斯兰六书》。1952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赴赫尔辛基参加了“维也纳世界和平大会”,同年率团前往麦加朝觐并任团长。历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1955年担任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院长。曾多次出访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伊斯兰国家。1956年,以宗教顾问身份参加了周恩采总理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达浦生爱国爱教,毕生致力于穆斯林事业,为发展中国伊斯兰教育和宗教领域的对外友好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1965竿6月21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现代伊斯兰教四大阿訇之哈德成 哈德成(1888—1943) 中国现代伊斯兰教学者、教育家。与王静斋、达浦生、马松亭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名阿訇。经名希拉勒丁(Hilal al—Din,即宗教的新月)。原籍陕西南郑,早年随父哈希龄移居上海。幼年曾读儒书,并随其父学阿拉伯语。16岁时,到江苏镇江和河南投伊斯兰教经师深造。后担任上海浙江路清真寺(俗称外国寺)教长,仍孜孜深研经义,自修阿拉伯语、英语、波斯语和乌尔都语。1913年赴麦加朝觐,翌年回国,与教内同仁共谋筹款、兴学大计,发起成立协兴公司,经营海外贸易,以赢余为培养人材之资。1919年出任驻锡兰(今斯里兰卡)、埃及经理,以博学多闻而深得外邦穆斯林敬重。1924年回上海,与马刚侯等筹组“中国回教学会”,并发行该会《月刊》,翻译《古兰经》,相继刊出第1~3卷译文。1928年与达浦生等创办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并选派优秀生赴埃及留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租界筹办慈善事业。1941年拒绝日寇利诱威胁,化名马国成,只身辗转逃抵重庆,并谢绝国民党政府聘任,到云南边疆穆斯林村庄沙甸,协助其学生马坚翻译《古兰经》,并任教于养正阿拉伯语专科学校高级班。1943年10月25日因病归真于沙甸,终年56岁。 哈德成爱国爱教,毕生献身于伊斯兰教文化教育事业,对教义研究较深,对《古兰经》微言大意,理解尤精。他在上海外国寺任教期间,每逢主麻聚礼或尔德会礼宣讲“卧尔兹”,面对各国操不同语言的穆斯林,当场交替用汉语、英语、阿拉伯语和乌尔都语宣讲,博得称赞。曾在寺内设《古兰经》讲座,一时中外穆斯林执经求教者络绎于途。他桃李满门,所选送到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深造的优秀生马坚等,在学术、教学上均有显著成就。在学术上,早年参与主持编辑《中国回教学会月刊》、《上海伊斯兰师范校刊》和普及读物《回教初步浅说》等。20年代上海《申报》总主笔伍特公等翻译的文言本《古兰经》,40年代马坚翻译的白话文《古兰经》,均由他口授指导,为之诠释。抗日战争期间,他拒绝日寇利诱威胁,并谢绝国民党政府聘任,只身来到云南沙甸,协助其学生马坚翻译《古兰经》。他赤诚的爱国气节和行动,忧国忧民的精神,抵制日伪当局威胁利诱、拒绝官位厚禄而清贫自守,倾心于伊斯兰学术文化研究的高尚情操,深受中国穆斯林的赞佩。
马松亭(1895~1992) 中国伊斯兰教著名阿訇、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与王静斋、哈德成和达浦生并称为中国现代“四大名阿訇”。曾名寿龄,经名阿卜杜·拉希姆。回族,北京市人。他出身阿訇世家,青少年时期继承父业,遍访名师,学习阿拉伯语文,钻研伊斯兰教教义、教法,于1921年在当时北平花市清真寺“穿衣挂幛”(毕业)。后在清水、涿县、济南、北京、重庆、台北、香港等地清真寺任职讲学,培养了大批经学人才。1933年赴麦加朝觐。他毕生致力于发展中国伊斯兰教育事业,弘扬伊斯兰学术文化,促进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学术文化交流。1925年在济南同唐柯三等人创办了成达师范学校。1929年以后,在北平先后主持创办了《月华》杂志和《成师》校刊。30年代,他曾两度出访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经商谈选送了许多穆斯林学生在该校留学深造,其中不少人后来在中国的教育、科研、翻译和宗教学术研究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1934年访问埃及、巴勒斯坦等国,携回了有各种书体的成套阿拉伯文铅字,经成达师范出版部翻制成铜模后广泛使用,对在中国铅印伊斯兰经籍和教材起了重要作用。1936年,他用埃及国王福阿德一世赠送中国穆斯林的大批经书在北平创建了颇具规模的“福德图书馆”。1945年和1947年先后同马淳、庞士谦等在重庆和北平创办了伊斯兰经学研究班、北平回教经学院等新式学校。他除亲自执教外,还聘请国内外有名学者和教授任教。1947年开办了“月华文化服务社”,出版发行《月华周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积极协助人民政府宣传贯彻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动员穆斯林群众发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积极参加祖国建设事业,并于1953年参加赴朝慰问团,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4年后,历任中国回民文化协进会副主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副院长等职,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马松亭在伊斯兰教学术思想方面有独到见解。1934年,他在北平讲演时提出:(1)宗教是“指示人类生活的一种大道”,是“维系社会的一种法程”。伊斯兰教“是入世的,非出世的;是治世的,非弃世的;是积极的,非消极的;是进化的,非退化的;是乐观的,非悲观的”等等。(2)他除了从信仰方面阐述伊斯兰教的“精义”外,还从社会生活方面提出伊斯兰教“重团结,爱团结,重民权,重教育,重伦常”,从物质生活方面指出伊斯兰教“奖励生产、重懋迁、节制资本
寿县清真大寺 寿县清真寺,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 1627年),经御批建造,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三A旅游景区;全国著名的清真寺之一,名冠华东六省一市。 著名大阿訇王敬斋曾出任寿县清真大寺教长。 相传唐宋时,寿城清真寺建于县城西北隅,明代移建于今址。光绪《寿州志》记:“清真寺在城内留犊坊,康熙年建。”1977年修寺时,见前大殿屋顶望砖四块,文曰“天启年建光绪庚寅年重修朱彩良经手”;“重修大殿阿訇刘国治,掌教梅映辉、梅春天、赵天培、梅文全,仲冬报竣”;“董事杨得山、朱怀亮、王元兴、赵元标,道光己巳年杏月立”;其四为阿文,译意为“求主给我们开慈悯之门”。1980年维修寺院时,发现两块藏于殿顶内的志年望砖,铭文一为“明天启年建,道光年重修”, 一为“光绪年重修”。清大殿筹建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占地5400平方米。1981年寺内维修时,于殿顶发现纪年砖两块,铭文分别为“明天启年(1621-1627年)建,道光年(1821-1850年)重修。1986年大殿落架大修,于瓦椽上发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重修”墨水字样。1995年国家民委拨款200万元修缮一新。 寿县清真寺位于寿县寿春镇回民聚居的清真寺巷内,座西向东,占地5632平方米,属古殿宇式建筑,建筑呈现出向徽派的演进,大多灰砖板瓦,低调宁静。清真寺院落东西长128米,南北宽14米。中轴线上,布置三进重院.前院正门为大中门,两侧设偏门,院中有古井;正屋为二门,两侧设偏门,无厢房。 二进院落是为中院,正殿为无像宝殿即礼拜殿,面阔5间,深7间,殿四周均有走廊,立有石廊柱,正面通作隔扇门,殿南、北两侧各开券门5道,两股一体,重檐歇山顶,以勾连搭式衔接。殿内明柱50根,内涵49间半,936平方米。结构、雕饰均具有明代建筑的特点。殿内原悬二十块清康熙年间至宣统年问赐匾,已不存在,尚有乾隆至光绪年问碑刻六方。殿前为宽广的平台。南北讲堂及附属建筑,北讲堂西接“筛海洞”。南北面观,檐飞角交,璧合珠联;东西相望,壮阔雄伟,浑然一体。 院中银杏数株(树围五米多,树龄六百年以上,是国家级一级保护植物)、参天蔽日,掩映着殿庑门廊,呈现一派肃穆庄严的气氛。后院由无相宝殿环以垣墙组成。《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一书称为“国内较为少见的巨大华丽的伊斯兰教建筑”。 在节假日期间,游客络绎不绝的到清真寺参观,看到如此古朴、恢弘